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网站!

  1. 首页
  2. 学术交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交流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孙伟平来我院做题为:“人工智能的主体地位与社会责任”的学术报告

  • 来源: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发布者: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浏览量:

    2018年10月12日,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伟平教授在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为我院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场高水平的精彩报告。学术报告会由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刘进田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鲁洋副教授,王有信副教授,我院专职研究人员王轩博士、张浩博士、赵精兵博士及学院研究生参加报告会。

孙伟平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的主体地位与社会责任:系立足价值哲学的反思。学术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智能无人系统。孙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发展前途远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远未成熟、后果难以预料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改变着“人”本身,改变着对“人”的认知。智能无人系统在飞机、汽车和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将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多重社会效应;二是智能无人系统与“人”。在过去40亿年中,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有机化学规律演化的,演化的过程既缓慢又艰辛,然而,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改变传统的演化规律和演化节奏。随着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人的自然身体正在被“修补”“改造”和“重组”,人所独有的情感、创造力、社会性等正在为智能机器获得,人机互补、人机互动、人机结合、人机协同、人机一体化成为智能时代发展的趋势;三是智能无人系统的主体地位。孙老师认为带有执法形式的智能无人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主权,并承认智能无人系统的“准主体地位”;四是对传统责任体系的冲击与重建。无人汽车等搭载智能无人系统的设备出现事故责任的认定问题,怎样重建新的责任体系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五是应该如何应对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在坚持人本原则、公正原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第一,对人自身进行反思、批判与提升,破除关于人的本质的僵化意识,重新认识人,重新界定人机关系和行为的准则。第二,与时俱进地反思自己将人与人的一切创造物——包括中介系统和智能系统融合起来,赋予“人”全新的内涵,并重新确立人之为人。第三,努力建设以人为本,人机协同、人机和谐的美丽新世界。

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刘进田教授做了总结讲话,认为孙伟平教授的报告是一场前沿的高水平学术报告。报告使我们收获很大,开拓了新知识、新视野。机器人30年前讨论不热烈,现在智能机器走入生活,对伦理道德、社会生活冲击很大,解放了人的时间。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界限在智能无人系统参与下变的模糊,人的本质面临新的问题,对人的原来的本质规定提出挑战,人是什么成为新的哲学问题。

在学术讨论环节,孙老师认真回答了老师、学生的提问,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展望未来,智能技术正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具有自主意识、创造能力、类人情感、社会交往属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渐露端倪,很有可能变得与自然人难以区分。这一切令“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