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网站!

  1. 首页
  2. 研究院工作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研究院工作

我院十九大报告学习研讨会

  • 来源: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发布者: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01
  • 浏览量:

    2017年11月24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成功举行了“十九大精神的文化价值哲学解读”专题研讨会。院长刘进田教授,专职研究员王轩博士、赵精兵博士、张浩博士、郑毅博士,兼职研究员杨俊英博士及我院行政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论题如下:

张浩博士提出,在十九大报告中“文化”出现84次,“价值”出现15次,“精神”34次,“美好生活”14次,“人类命运共同体”9次。张博士指出要实现文化自信,这里面还有个次序问题,费孝通认为首先要认同自己的文化,由文化认同而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而文化自信。在达到多元文化自觉之后,还应该遵循“各是其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避免冲突,共同发展。就价值而言,汤一介认为我们要寻求文化中的普遍价值,讨论哲学学说中的价值问题,文化中的价值问题,因时取舍,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发扬我们的企业家精神。马克斯·韦伯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汤一介提到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费孝通的“晋商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还要深入研究。

郑毅博士指出,我们说“中国特色”有传统上的中国特色和国情上的中国特色两层意思。在谈中国特色时我们要问难道它就只是指道路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形而上的才更有韵味。因此他认为要回到“六经”。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通过对六经不断做出新解读,我们就可以不断开出新思想。

价值是人的自我完成。他以“生”这个观念为例,做出了精彩的解读。首先,生之谓性。有纯粹自然,有人化自然,人应与自然合一。其次是人民生活形态,日用而不知。接着是生以载义,人应在生与义之间做出选择。最后是生生不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般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考虑,但也可以从生来考虑,命运即生生不息,精神传承。

杨俊英博士围绕新时代主要矛盾,即物质文化需要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价值论分析。她指出我们之前对生产的理解简单抽象,没有展开。从生产到发展的变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与主体相关,一方面它是主体选择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体创造的。美好生活既是人们的向往、需要,也是人们的创造。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同心协力。

王轩博士指出,十九大报告的实质是“新时代催生新理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一个新,习近平新时代又是一个新。六十年是一个甲子,新时代是中国国运的昌盛时期,是比历史上所有时期更好的时期。接下来他谈到了党的价值,以往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发展价值,现在要注意党的价值。接着他说,习近平谈到了新时代,我们要自问我们是不是新时代的人?物质文明不平衡,身体与精神生命不平衡,现在要更看重精神生命。实现美好生活首先要从观念上端正什么才是美好的。

赵精兵博士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六经之外恐怕还应该加上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不断革故鼎新融合发展,在新时代我们不但需要新儒家、新道家、新墨家,而且还需要结合新形势发展出新学问。

接着他谈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从价值的四个层次来看,我们不仅有感性价值、知识价值、道德价值,还有神圣价值。从心性论上讲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西方的哲学首先是求真,在求真的基础上求善,而我们的哲学首先是求善,而且是真善合一的,这就是道。现在文化上的问题是物化,在物化的情况下人的精神生活是打不开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价值的世界观。用价值来代替真,以价值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才能对物化做出批判、克服。

刘进田教授指出,此次讨论会很好地体现了专业化,问题集中,有高度,有深度,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企业家精神、回到“六经”、生生不息、美好生活、新时代价值、党的主体、精神生活、孔子、老子、新儒家、新道家、人文精神,甚至提出建立价值世界观。这都非常好,各位的学科背景不太一样,以后我们可以围绕热点问题、文章、书多讨论,丰富思想,碰撞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