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网站!

  1. 首页
  2. 研究院工作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研究院工作

我院赵精兵博士做题为“明德与止至善”讲座

  • 来源: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发布者: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浏览量:

    2018年9月27日晚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研究人员赵精兵博士在我院会议室进行了“明德”系列讲座的第一讲,题为《明德与止至善——大学及其改本的价值哲学研究》。我院院长刘进田教授、兼职研究人员赵瑾、马院雷玉翠教授以及十多位马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赵老师首先介绍了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然后依次介绍了原本《礼记·大学》、《大学》注疏以及宋明以来的《大学》改本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改本,明代王阳明的回归古本,以及唐伯元、崔铣、焦竑等人的改本的细节,阐发了明代思想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改本层出、众说纷纭的热烈景象,最后,赵老师给出了他自己对于大学文本的看法和价值哲学解读。在文本上,他大体认同朱熹的三纲八目及经传结构,根据后儒的讨论调整了格物致知传,并认为明明德可能应该作明德。在解读上,他认为三纲分别对应个体、国家和天下三个层次;认为“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始”属于内八目,近道,止于德,是主体的价值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属于外八目,明其德于天下,止于义,是道义论的价值观和政治哲学。内外两个方面的至善分别是德和义,分别对应于标题的“明德”和“止至善”。格致是在德义的背景下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内外八目的结合点在于修身,即身心合一,诚于内而形于外,这也是诚意“勿自欺”和“自慊”的意思。此后的正心、修齐治平都是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展开的,至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达到极致。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里,赵瑾问了大学改本是否体现了地域性的问题,刘进田老师问了价值的权威性和创新的多样性之间是否有矛盾,善明德是人本身的能力,以及止所具有的抑止和达到的双重意义问题。此外,刘老师还谈到至善的幸福正义和崇高的形态。最后,雷玉翠老师还问了明德与至善中的明和至是否都是形容词的问题。总之此次讲座深入浅出,讨论热烈,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