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网站!

  1. 首页
  2. 研究院工作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研究院工作

我院成功召开第一届现象学与价值哲学青年论坛

  • 来源: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发布者: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 浏览量:

    2019年5月25-26日我院召开第一届现象学与价值哲学青年论坛。会议由赵精兵博士主持,院长刘进田教授致辞。刘老师指出会议的宗旨是“在现象学与西方价值哲学、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现象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互释中研究价值哲学,回应时代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价值哲学思维。”

与会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吉首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会务组收到涉及中国哲学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现象学价值哲学、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价值哲学、英美价值哲学和西方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论文12篇,内容涉及现象学价值哲学的深思,价值观念的起源与内涵,儒家、佛家和西马的价值评判以及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等(论文题目和作者附后)      

论坛分上下半场四个板块进行讨论,论坛采取论文作者阐述、评议人评议和大家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总体来说,此次会议话题集中、观点新颖、讨论深入,体现了青年价值学者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下面依次对各个板块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第一个发言的是兰州大学的石福祁教授,石教授以形势与自由为题,讨论了艺术在卡西尔符号哲学中的呈现。他首先提出卡西尔符号哲学似乎缺少了艺术卷这一事实,然后致力于结合符号形式哲学人论和三篇语言与艺术讲稿,对卡西尔艺术哲学思想做一个整体勾画。在卡西尔看来,符号形式应当被理解为精神能量,通过它精神的意义内容才得以和一个感性的记号连结在一起并且内化于记号之中。他对任何符号的理解都是功能性的,即劳作work或作为tun。而要理解艺术一方面要分析艺术的内在构建法则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理解艺术能做什么。艺术之所以能作为精神能量就在于它能把形式性因素与感性要素结合起来,艺术是审美直观活动。艺术与其它符号形式之间存在类似性。所有符号形式都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方面。艺术与语言关系特别密切。艺术是对现实的量化,语言概念化世界,而艺术知觉着世界。在卡西尔看来,符号孕义是最基本的经验形式,艺术是意义充实的表达活动,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艺术家是自然之形式的发现者,在艺术中我们的情感达到了纯粹的感性形式。没有形式所有审美都只是平庸的情感。他以线段和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为例,指明卡西尔艺术之思的三个因素:物理的此在因素、对象性地呈现的维度和人格化地表达的维度。尤其是艺术家的构建之眼,它才是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中,主观客观相互交融,并获得其持存,艺术构建了一个诗的、音乐的或造型艺术的世界。在艺术中情感获得了自由的形式,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达无限性、通达自由的途径。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南大学的徐陶副教授,他以自然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批判了超验主义和信仰主义,主张把主客观都融合到一个自然的世界之中,并以此观点及演化的视角回应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首先人们可以对世界持一种自然的态度,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生命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类智能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在表达功能之外还有一个评价功能。这种评价功能是价值之源。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显示人类智能,要获得最优选择不仅需要策略机制,还需要价值机制。接着徐教授提出了他的三个命题:两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命题:第一,“人类评价性智能的出现就是人类价值的源头,因为人类的智能天然具有价值维度。”第二,“人类价值的最终指向或者评判标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或者说,生存和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的。”一个形而上学命题:“由于智能和生存指向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因此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状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状态,人应该更加珍视自己的文明。这是一种内在超越,从自然过程中涌现出了人类意识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框架,并用此框架解决了一些价值论争论的话题。

第三位发言人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姜勇军博士,他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观察的理性的结论精神是一块骨头的寓言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理性的特点,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理性是意识的这样一种规定性,即确信自己是一切实在性。”黑格尔称这个观念为唯心主义,他认为康德和费希特都没有达到现实性与意识的统一。但是观察的理性将世界概念化,对于意识来说,世界的持存成了它自己的真理与当下,即它自身就是思与在的统一。现在意识主动地观察和经验。观察最终要将一切概念化,“要将规律及其环节纯化为概念。”这就达到了“对自我意识及其现实性的关系的观察,面相学与头盖骨相学。”黑格尔表述当然不是科学史,而是某种寓言,物理学在达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其光芒被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所掩盖。意识直观到理性的感性表达,甚至认为精神的存在不过是一块骨头。观察的理性在我们的时代已经得到充分得体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科学正致力于将人自身表达为物。最后他谈到了从观察的理性到实践的理性的过渡,在此精神达到了自己扬弃自己的阶段,过渡到否定性,即自我批判。这时它就达到了实践理性,改变自己这种可笑的状态。

 第二阶段由石福祁教授主持,共有三位发言人。

第一位发言人是我院的刘进田教授,他提出“价值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性能力的发挥”,从人性能力发挥的角度理解价值。这种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和深厚的思想传统。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卢梭、康德都将人性能力看作真善美崇高的来源。马克思将价值界定为人性能力的发挥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价值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类能力是同社会实践相关的,是包括人的内在主观能力在内的现实能力。马克思的价值思维还具有宇宙论的根据,人来源于宇宙,宇宙的本质必然存在和体现于人。宇宙的膨胀和创造就是相应于人的自我实现。中国的天人合一也有这层意思。把价值定位为人性能力的发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和主动性,超越功利价值论,达到崇高价值。人性能力的发挥是本体意义上的价值,他们反对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超越人对外物的依赖、受动,显示人的超越性、主动性。按人的方式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人将被动变为能动、将忍受变为享受,就从自在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进入了圣域。

第二位发言人是我院的王轩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精神生活治理的“感性生存现实”实践价值逻辑。感性生存现实是实践逻辑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一、实存性对本质性的规定;二、未来对感性实存现实生成的规定;三、从主体内在性到社会性。感性生存现实的价值吁求包括:批判理性主体,实现共产主义。实践地改变世界,其中包含两个维度:主体精神生活的自控和普遍性的精神生活。在现实建构上,一是社会化建制的人民主体性,二是人格自身的自我调整。改变世界的精神生活主体具有内在张力:自我实现与自我决定的紧张,治理主体感受到的压迫性。他只有在社会学维度的主体性话语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真正意义。

第三位发言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建辉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理性批判与价值问题——帕奇论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帕奇在胡塞尔现象学和马克思1844年手稿和资本论之间发现了深层的一致性,首先,回归现实主体是二者共同的参照点,克服对象化和异化是二者的实质。手稿和危机都对量化和精确的科学技术做出了批判。其次是对价值的社会表征的批判,资本论具有对政治经济学中理性形式的批判,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抽象物的具体化是分析的开端,资本土地劳动这些抽象范畴具有社会有效性,但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揭示与胡塞尔对自然科学的危机的揭示本质上是一致的,主客体的颠倒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神秘化倾向,马克思通过对物化现象的现象学批判,揭示了隐藏在背后的剥削关系。这种分析是现象学的。批判的目的是从物化中摆脱出来,回归真正的主体。马克思的资本论批判商品,揭示它隐藏着剥削关系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科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是一门关于意识的形态和人类体验结构的科学。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也包括对后者自然主义倾向的批判,资本主义的抽象是将人类的实践隐藏起来。通过展示自然主义和异化之间的亲缘性,帕奇展示了现象学悬隔的政治学力量,主体通过悬隔克服了迷失和异化,回归历史性的社会关系。

    下午的第三场报告由王建辉博士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黑龙江大学的侯宪利博士。侯博士是资深媒体人,他为我们带来了互联网+与人类解放的精彩论文。他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从最初的+互联网发展到了构成社会基本生产组织的互联网+,广义的互联网+已经跃出经济领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重构,形成了开放、创新、普惠、共享、自由、平等、包容的互联网哲学。这一互联网哲学是对工业时代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形成了去中心化、多元、开放、自由、创新、共享、包容等现代价值,也为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价值、全球哲学提供可能。他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互联网+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的智能化发展;2、个性自由的发展;3、异化劳动的消除;4、共享经济;5、世界历史的全球化。他着重指出互联网+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第二位发言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永芝博士,她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编辑,她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舍勒价值现象学的在思考”的精彩论文。她首先指出舍勒的价值现象学具有诸多闪光点:第一是在价值和价值观研究中使用现象学方法,要求精神人格的介入,以体验的方式发现价值;第二是价值和价值观研究中的人类学视角,精确地描述人的一切所有物。只有从哲学人类学所得出的人的本质图景出发,才能推导出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的真实属性。第三是注重价值观认知的情感因素,一切通过我观察及思维所能认知的事物,以及所有我意志抉择以行动做出的事情,都取决于我心灵的活动,并提出著名的心的秩序的说法。然后她反思了舍勒价值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前提谬误,质料先天主义的困难与无力。她指出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仍然是逻辑意义上的,其困难和不足是意向性感受行为并不能指明价值存在。其价值论缺乏更为坚实的基础,价值先天是人类后天长期实践认识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情感先天也不是价值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二、有效性之谜,先天价值及其秩序何以可能。在舍勒看来绝对的价值标准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权威或命令,而是价值事实的存在。但是,现象学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等级秩序、善、人格等都是行为的本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可以被遮蔽、颠倒;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如何解释,如何保证人们能正确地把握先天的价值规范。价值认知是价值可能的重要环节,这取决于精神的成长。而人的各种能力的成长只有在实践中才是可能的,所以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缺乏一个现实的基础。

第三位发言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唐树生博士,他带来的是胡塞尔的价值哲学。他首先阐述了胡塞尔形式伦理学的特点,伦理学应该是先天科学,价值论与判断真理是一致的价值关系,价值增强和减弱、价值集成规则等。价值推论也是一种理性推论,他也考虑到了价值评价中的情感因素,而且是情感引发关系。接着,他讨论了价值论中的基本规则,排中律不适用于价值领域,因为价值有效性有中间项,胡塞尔称之为价值中值。他认为价值中值是价值的自由度,或者变动性。胡塞尔也强调情感的作用,情感作为前谓词经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在价值讨论中它依然具有认知内容。关于意志和意志内容是价值论的中心环节,意志学说是认识的我能与实践的我应当之间的关系。意愿是主观的,而意志是客观的和形式的。意向活动中的意志因素是未来活动的基础。情感和意志的关系。那么,价值的对象是什么呢?价值的对象就是通过价值的立义活动构成的好与坏。赋予某物价值的行为不同于直觉某物,在价值行为与价值中,价值行为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价值行为本身不是客观的。认之为真,与认之为有价是不同的意向模式,价值对象并不是实在对象,因为价值对象是形式对象。最后,在发生现象学阶段,人格的问题,习性的发展和意义的积淀作为动机引发问题将伦理学带到社会世界的层次。伦理学作为规范性学说具有历史客观性的给予,是一种代际间的传递和积淀。这样就需要一个理性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为每个个体的价值实现提供一个伦理目标。多诺将胡塞尔这个转变与二战联系起来,认为胡塞尔试图回应时代危机,从理性目标出发规定历史沉淀的过程,这就将个体与共同体的命运关联了起来。胡塞尔理解的伦理生活就意味着在理性传统的不断更新的积淀和批判中自身负责。令人担心的是这会不会成为历史相对主义,或许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胡塞尔对理性意志的诉求之上,这个理性的意志是自身负责的理性。

    最后一个阶段釉张永芝博士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的俞秀玲副教授,她带来的是题为《明清学术话语转向视域下的儒家道德自觉与重建》的精彩论文。她主要论述了李二曲的学术转型意识及其相应的实践工夫。在学术转型意识方面,她主要论述了二曲摒弃门户之见,创造性地综合转化程朱陆王,体现在他明学术以醒人心的使命意识、兼摄并用的学术意识和明体适用以康济群生的经世意识。在实践工夫方面,主要论述了二曲体用兼赅以开物成务的道德自觉,具体而言是:一、于心上用功的立体之功;二、于矩上操存的用功之实;三、体用兼赅以开物成务的实效之功。此外她还阐述了二曲具体开出的适用书目,展示了二曲的责任担当和独立气魄。

第二位发言人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雒少锋博士,他论文的题目是《成佛还是涅槃:佛教最高价值的抉择》。他首先提出了佛教最高价值到底是涅槃还是成佛的问题,大小乘在这一点上争论不休。接着他阐述了佛陀的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如来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声闻、辟支佛所能及逮,转轮圣王所不能及,世间群萌所不能及也。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并分析说,十力中第八和第十与自身有关其它都与自身无关而是用来教化说法的;而四无畏则全都是为了说法的。接下来,他论述了涅槃与成佛在道德情感上的差别,即成佛显得更为圆满,并用医生与病人的比喻阐述了其中的差异。最后他用德行价值和效果价值对二者做出了阐明,所谓效果价值就是三乘共遵的涅槃,而德行价值则有内修己身和外安他人两方面。他认为将成佛的发心与成佛的具体行动相结合才能确定成佛是否具有道德性。

第三位发言人是我院的赵精兵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儒家仁人爱物的现象学之思”。他首先将儒家仁人爱物做了一个现象学还原,认为仁爱主要是动词性的意思,即仁其人爱其物的意思。在仁爱中,人与物统一起来。仁爱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爱人不是以己度人,而是仁其人或如其仁,让每个人成为仁。仁爱中还有具身认知的意思,其中包括血缘的亲人和无血缘的他人的差等,但这只是本源经验的差异。接着,赵博士阐述了仁爱与民胞物与之间的联系,仁爱是本源经验,而民胞物与则是一个广大胸怀,其间有一个中介,就是我们经验,君子与善人为伍,善善恶恶。这是仁爱观念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仁爱的认知结构中,赵博士阐述了从感同身受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儒家仁爱认知过程。其中认识到人人皆可成仁,人人皆当对他人感同身受,最后要宽容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后,他论述了儒家仁爱的崇高意识。

 

总结

赵博士代表学院感谢各位学者的精彩论文,这些论文紧扣时代脉搏,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聚焦价值哲学,现象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自然主义伦理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话题,深入交流,碰撞出不少火花,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启发很大。

刘进田院长做精彩点评:他说此次会议可以这么概括,即“主题重要、学者年轻、层次高端、规模精致、学科交叉、见解新颖、成果丰硕、学术纯粹、前景广阔。”